一、钢结构检测鉴定标准: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
钢材的特点是强度高、自重轻、刚度大,故用于建造大跨度和超高、超重型的建筑物特别适宜;材料匀质性和各向同性好,属理想弹性体,符合一般工程力学的基本假定;材料塑性、韧性好,可有较大变形,能很好地承受动力荷载;建筑工期短;其工业化程度高,可进行机械化程度高的专业化生产;加工精度高、效率高、密闭性好,故可用于建造气罐、油罐和变压器等。其缺点是耐火性和耐腐性较差。主要用于重型车间的承重骨架、受动力荷载作用的厂房结构、板壳结构、高耸电视塔和桅杆结构、桥梁和库等大跨结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等。钢结构今后应研究高强度钢材,大大提高其屈服点强度;要轧制新品种的型钢,例如h型钢(又称宽翼缘型钢)和t形钢以及压型钢板等以适应大跨度结构和超高层建筑的需要。
二、钢结构安全检测无损检测技术是以不损伤被检对象的结构完整性和使用性能为前提,
应用物理原理和化学现象,借助先进的设备器材,对各种原材料,零部件和结构件进行有效的检验和测试,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致密性、安全性、可靠性及某些物理性能。
无损检测经历了3个阶段,即无损探伤(non-destructiveinspection,简称ndi)、无损检测(non-destructivetesting,简称ndt)、无损评价(non-destructiveevaluation,简称nde)。无损探伤的含义是探测和发现缺陷。无损检测不仅仅要探测和发现缺陷,要发现缺陷的大小、位置、当量、性质和状态。无损评价的含义则更广泛、更深刻,它不仅要求发现缺陷,探测被检对象的结构、性质、状态,还要求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综合信息,从而评价被检对象的运行态和使用寿命。应用于钢结构行业中的常规无损检测方法有磁粉检测(magnetictesting,简称mt)、渗透检测(penetrate testing,简称pt)、涡流检测(eddy currenttesting,简称et)、声发射检测(acoustic emissiontesting,简称aet)、超声波检测(ultrasonic testing,简称ut)、射线检测(radiographytesting,简称rt)。在建筑钢结构行业中,按检测缺陷产生的时机,无损检测方法可以按图1分类。
针对无损检测在我国建筑钢结构中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应在以下几方面大力开展工作:加大各无损检测探伤方法检测涵盖的范围,使其能很好地包容各种情况下的焊缝检测,特别是要加强在建筑钢结构行业上应用很广的超声波探伤的研究。加强对代表无损检测发展方向的全息探伤方面的研究,使其能早日普及应用到现在的无损检测战线上。加强对不同缺陷类型及大小对焊缝承载力影响的研究,为制定专门针对建筑钢结构焊缝质量的分级评定标准做准备。制定专门的建筑钢结构无损检测验收评判标准。
钢结构焊缝、探伤安全性质量检测鉴定第三方机构--钢结构检测鉴定技术
1、钢结构焊缝质量无损探伤技术
2、钢结构防腐及防火涂装检测技术
3、钢结构节点检测技术
4、机械连接紧固标准件及高强度螺栓力学性能检测技术
5、钢网架结构的变形检测
五、钢结构焊缝、探伤安全性质量检测鉴定第三方机构--钢结构检测鉴定连接用紧固标准件:
1)、钢结构连接有高强度大六角螺栓连接副、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普通螺栓、铆钉、自攻钉、拉铆钉、射钉、锚栓(膨胀型和化学试剂型)、地脚锚栓等紧固标准件及螺母、垫圈等标准配件应具有质量证明书或出厂合格证,其品种、型号、规格及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2)、高强度大六角螺栓连接副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出厂时应分别随箱带有扭矩系数和紧固轴力(预拉力)的检验报告,并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现行有关产品标准的规定。
3)、高强度大六角螺栓连接副和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应在施工现场由监理单位见证下随机抽样检验其扭矩系数,复验报告的资料应符合gb50205—2001的规定。
4)、普通螺栓作为连接时,当设计有要求或其质量有疑义时,应进行螺栓实物小拉力载荷复验,其结果应符合《紧固件机械性能、螺栓、螺钉和螺柱》gb3098的规定。
3、钢结构焊接工程中所用的焊条、焊丝、焊剂、电渣焊熔嘴、焊钉、焊接瓷环和施焊用的保护气体等必须有出厂质量合格证(质量证明书)等质量证明文件。焊条应符合国标《碳钢焊条》gb/t5117或《低合金钢焊条》gb/t5118的规定和设计要求。
常见的钢结构检测技术共有三种,依次为模拟实验技术、破坏性实验技术及无损检测技术。
模拟检测实验技术即通过对钢结构产品的仿真模拟进行检测的过程。即检测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模拟手段,制造出与实际钢结构及其相似的实验模型,另模拟出实验模型所处的现实环境及可能遭受的压力等破坏。以该方式对实验模型进行检测,通过对模型性能的测定确定被测钢结构建筑的性能好坏。模拟实验是一类可信度较高的实验方法,由于所模拟的实验模型及实验环境真实、直观,故检测结果争议性小。由于模拟实验检测周期长,检测技术难度较高,故该检测技术具有明显的实用性缺陷。